近年来,宣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积极打造“火腿之乡石榴红、籽籽同心跟党走”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品牌,于2022年12月创建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建成省级示范单位20个、曲靖市级示范单位59个,全市呈现出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
铭记革命历史,赓续红色血脉
宣威是全国革命老区(县)之一,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这片红色土地上,镌刻着一代代革命先烈不懈奋斗的足迹。红军长征两次经过这里,400多名宣威各族优秀青年参加了红军,为建立新中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邓小平夫人卓琳从这里出发,走出了感动中国、平凡至伟的一生。长期的革命历史,教育了宣威各族儿女,坚定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思想共识,先辈们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也成为了宣威市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纽带。宣威依托本地特有的传统文化资源、红色旅游资源,以虎头山烈士陵园、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宣威火腿博览馆为主题教育基地,先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约52万人次,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和合同风“三项计划”,融荣与共主旋律
宣威市聚焦“三项计划”精准发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努力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氛围。以联交心,深入实施各民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结合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特点和需求,采取课堂教学、专题教育、主题团课等形式分层次开展“我和我的祖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题演讲、征文、绘画等活动212场次,覆盖师生群体30.5万人,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师生心灵深处。以情暖人,深入实施各民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全市共建成222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完善后续扶持项目,全方位满足各族搬迁群众的安居、就学、就医、创业等需求,其中安置各族群众共3773户12495人的复兴佳园小区入选全国“美丽搬迁安置区”。开展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打造“云腿秘匠”“宣威蔬菜包装工”等劳务品牌,2022年,宣威转移就业人员已达56.39万人,年劳务经济收入达200多亿元。以旅促融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注入新内涵、发展新业态、打造新线路,“宣威火腿”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普立尼珠河大峡谷成为云南旅游新坐标。本土原创大型花灯剧《石榴花红》被列入2024年云南省民族文化精品项目,于8月21日正式公演,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成功举办2023中国·宣威火腿美食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各族各地游客在无间交流、深度交融中收获着满满的幸福感。
砥砺奋进谋发展,民族团结铸辉煌
宣威市锚定“曲靖副中心城市、东部产业转移聚集区、优质火腿及肉制品加工基地”三大定位,在高质量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更高质量发展,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514亿元,位列全省第12位、“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第39位。以开发区为龙头,重点规划打造绿色能源、新型化工、高端钢材、有色金属、高端食品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中宣液态、凤凰钢铁、宣威磷电等一大批优质企业入驻,宣威火腿产业园建成投入使用,老浦家、稻香园、宣特等16家知名火腿企业入驻。高效推进北盘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西一环、振兴街南段绿美道路等建成通车,地景公园、东河拾光公园建成开放,大为财富广场、沃尔玛恒太城等一批城市商业综合体建成投用,火腿美食文化主题步行街、丰华市集等6条特色街区建成投用,城市建成区面积从38.5平方公里增加到45.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43.5万人,城镇化率从44.3%提高到58.17%。健全完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努力实现各族群众低收入人口帮扶、产业帮扶、村集体经济、培训就业“四个全覆盖”。2023年实施147个乡村振兴示范项目,2个示范乡镇、2个田园综合体、3个万亩基地、4个示范园、普立乡官寨村乡村振兴先行先导先试等项目有序推进。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民生事业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凝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各族人民沿着共同富裕的道路大踏步迈进。
通讯员:孔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