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上发电,板下种植。今年1月,位于宣威市热水镇的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并网投产,为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在科学规划布局光伏产业的基础上,热水镇积极探索“农光互补”模式,在光伏板下有序合理发展蔬菜种植,实现光伏产业和农业产业共同发展,推动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初冬时节,热水镇响宗村的光伏发电项目蔬菜种植地里,光伏板下种植的西蓝花、白菜、大豆长势良好,一片郁郁葱葱。工人们正忙着采收、装车、除草,一片农忙景象。
据悉,热水光伏发电项目规划用地约3400余亩,其中响宗村占地面积2000多亩。项目建成后,既能有效改善区域电网电源结构,支持地方产业用电需求,又能在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方面锦上添花。
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响宗村组织在光伏板下试种蔬菜,有300多亩大豆、160多亩白菜、西蓝花,探索“农光互补”即光伏发电和农业生产双赢模式,有效提高土地附加值。
响宗村党总支书记吕仕才:这些豆、菜长势还是比较理想的,就目前来说,我觉得光伏发电矩阵下面种菜是没有影响的。现在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光伏区里面蔬菜虫害比较少。现在这些菜距离成熟大概还要20天左右,现在青豆是可以上市了。
据介绍,今年响宗村选种的蔬菜是根据当地土壤特性、气候条件、农业市场需求合理选择的蔬菜品种,且这种品种不会因光照条件影响生长,目前已经全部试种成功。
不仅如此,响宗村集体还吸纳村民在这里种植、管理,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薪金”,让资源整合达到“1+1>2”的效果,进一步使光伏项目效益最大化。
响宗村党总支书记吕仕才:在这点种菜和豆也解决了我们村闲置劳动力务工问题,在村里面的劳动力不能满足的时候,我们还去宣威的复兴街道找一些工人来种植。我们等到把这一波白菜和毛豆收掉以后, 我们再继续试种其他的品种,让土地轮作开来。
下一步,宣威市热水镇将在涉及光伏发电的四个村委会推广发展“农光互补”模式,扩大种植面积跟品种,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让本地村民有赚头、有奔头。让新能源产业加快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张黎立 卢婷 通讯员:陆琳 陈秋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