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节,宣威辖区112.09万亩玉米陆续进入收获期,广袤田野呈现一派丰收景象,村民们喜在心里,笑在脸上。趁着良好的天气,伴随着马达轰鸣,收获机在宝山海西坝子来回驰骋,一排排植株连秆带穗被卷入收获机中,一次性完成收割、摘穗、剥壳、秸秆粉碎还田,让地力更加肥沃。农技员一边丈量每垄地,一边收集洒漏在地里的苞谷籽粒,并依次称重,测算机收减损率。今年全市设置21个监测点,最高损失率为3.4%以内、最低损失率为2.3%,均达到标准作业范围以内,机收有效防止秋雨天气造成的玉米减产,对保障粮食安全意义深远。
“村民种植粮食不容易,收获时节尤为关键,机收减损做到环环相扣,一是机器性能良好,二是机手技术精细,三是收获要适时。”宣威市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工作人员说。
作业前,农机手会询问农户地块的基本情况,看种植行距、密度、成熟度、秸秆倒伏等情况,并对地里电杆、石桩、水窖、水沟等不明显障碍物有直观印象。
“以前我家收苞谷都是人工劳动,一家人从早忙到晚也就整个半亩地多点,现在请工难了,花钱请工人的话,大多数都是上了年龄的老人,一个工80块钱左右,前个月赶集日看到农业农村局发放宣传单,说采用机收的话每亩地收费180块钱,1小时可收2到3亩苞谷,我今年种了30亩苞谷,采用良种良法,农机农艺融合,平均亩产560公斤左右,产量略高于去年,预计15小时左右就可以全部收完。等价格合适择机卖苞谷,主要是节省劳动力和节约时间,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相信今天看现场的村民们感同身受。”海西村主任晏猛胸有成竹地说。
“机耕路把土地串联在一起,农用车可达地里,点种收获都是农机作业,产量相对稳定,苞谷洋芋有销路,价格也稳定,明年还要扩大种植面积,继续以种植苞谷洋芋为主。”全国种粮大户获得者俞明良谈到下阶段打算。
收获玉米季节性强、作业量大、劳动强度高、跨度时间长。适期收获的玉米籽粒饱满充实、均匀,小粒、秕粒明显减少,含水量低,便于脱粒和存贮。农机手介绍:“我们定期对收获机性能状况进行检测保养,参加教育培训,对不同地块的地形面貌和作物的干湿度,掌控作业速度,该快则快,该慢则慢,目的是促进增产。”
“以前村民习惯把秸杆枯草拉到村子附近离家较近的点位,存在村间火灾隐患。现在直接粉碎还田,改善土壤结构,防止土地板结,培肥地力的同时还提升了农村环境卫生。”太和村党总支书记何建昌说。
推广农机技术落地,为多产粮、产好粮注入了强劲动能,破解当前农村劳动力弱,劳动力不足等矛盾问题。在当前繁忙的秋收工作中,宣威坚持安全生产,人机齐上,注重结合天气情况,适时抢收快收,争取不误农时,减少损失,平安丰收,以粮食产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通讯员:缪应省 宁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