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宣威市海岱镇箐头村的“稻田养鱼”模式迎来好收成。当地宣威市敏梅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50亩稻田,不仅产出优质水稻,还收获肥美鲜鱼,实现稻、鱼双增收,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务工,让生态农业成为乡村发展的“增收引擎”。
眼下正值水稻收割季,合作社的稻田里一派繁忙:农户们手持镰刀,弯腰割下沉甸甸的稻穗,捆扎成束后送向打谷机;机器轰鸣中,金黄稻谷从稻穗中脱落,迅速装满一个个麻袋;田埂边,还有人弯腰从水中捞起肥硕的稻花鱼,丰收的喜悦在田间蔓延。今年,合作社的“稻田养鱼”模式再度交出亮眼答卷。
“我今年种植水稻50亩,放了将近3吨鱼。今年气候好,大米和水稻都丰收了。”宣威市敏梅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和汝介绍,预计今年水稻总产量达20多吨,可加工成大米14吨左右,3吨鲜鱼也已准备上市,“今年总体上是比较好的一年。”
丰收背后,离不开工人的辛勤付出。合作社根据田间管理、水稻收割等不同阶段的需求灵活用工,既保障了生产进度,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这两天收割季,每天要找一二十个工人帮忙,大概要付两三万元工资。”黄和汝说,平时田间管理需三四人,日均工资支出400多元,全年工资总支出约12万元,“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不耽误照顾家庭。”
除了产量喜人,合作社的农产品更凭过硬品质赢得市场青睐。今年种植的“云粳50”水稻,因采用不打药的绿色种植方式,加上软糯清香的独特口感,成了消费者口中的“香饽饽”。“我们做这行已经7年,销路早就打开了,完全不用愁。”黄和汝透露,因品质高、环保性好,大米售价达10元一市斤,“宣威本地,还有昆明、曲靖等地的客户,大多是朋友相互介绍来买的。”
如今,“稻田养鱼”这一生态种养模式,在海岱镇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既提升了土地综合效益,又带动群众增收,为当地特色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动力。
记者 张黎立 卢婷 通讯员 包广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