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械化生产普及的今天,宣威市西泽乡仍然保留着一项古老的纯手工柴烧技艺,烧制茶壶、茶杯等器皿。当地企业建起传统柴窑,让这门土陶烧制的老手艺重焕生机。
位于西泽乡茂谷村的宣威市宣壶陶瓷制品专业合作社,古朴作坊内,窑内最新烧制的一批器具刚刚出炉。从制作到烧制出窑一个多月时间,见着它们的成色,老师傅毛云海喜出望外。
西泽柴烧技术负责人毛云海:我们这个是要烧三天三夜,随时24小时一天,随时都要有人守候的。总体我们也就是烧70多个小时。你看像这一窑这个色泽,烧的是相当好。
柴烧在西泽是一项传承已久的制陶技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落灰,自然釉变”。师傅们靠经验控制火候和气氛,但最后瓷器上会出现什么色彩、什么肌理,很大程度要靠“天意”。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
西泽柴烧技术负责人毛云海:像这些杯子,烧出来它都有窑变效果,这面是背火,这面是迎火。像做这些东西,不光是个杯子,做出来它有手感,也就是还要讲究适口度,喝水时候的感觉,拿着的感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一般来说,对于这一块懂的人不太多,只有那些老茶客他们知晓这些东西。
西泽乡地处温带,拥有宜人的气候条件,年平均气温维持在15℃左右。其地形特点为四周高耸、中间低洼,多样化的土壤类型包括红壤、红棕壤、黄红壤和棕壤等。这些土壤不仅耐高温性能优越,而且结构性良好,更令人欣喜的是,其铅、汞等重金属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为制作高品质的柴烧系列陶制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西泽柴烧技术负责人毛云海:这里的泥巴相当丰富,各种泥巴都有,其中最特别的地方就是这个地方还有高岭土,而且这个高岭土的品质还相当好,我们把它加进去以后还比较耐火,烧出来的效果也比较好。这些产品烧出来了,茶叶放在这个小茶壶中,个把星期它都不会长霉。
结合当地土壤的特性,西泽柴烧坚持纯手工制作,以薪柴为燃料,经历选土、炼泥、制坯、晾干、装窑、烧制、冷却、出窑等十几道繁琐的工序,整个过程往往需要持续月余,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手艺人的匠心独运,具有独特艺术价值和绿色健康特性。
西泽柴烧技术负责人 毛云海:在出水方面也相当顺畅,器型方面我们也改进了一些东西,增加了一些好的器型。现在还有很多种的壶形,西施壶、德钟壶、盘壶等好多种类,有些壶形是我们自己开发的。
据《宣威旧志》记载,明清时期宣威曾以青花釉料“朱明料”为贡品,民国时期形成专业化制陶村落。西泽乡虽未生产高端釉料,但长期烧制碗、罐、瓦、花盆和砂锅等日常陶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洞察到这一发展潜力的当地企业,在得到西泽乡党委政府的有力支持下,从2023年起,重建传统柴窑,将老祖宗的这门柴烧制陶技艺传承推广,走向市场。
西泽柴烧技术负责人杨鑫:从2023年到现在,基本上每年有6到7窑左右。每一窑的成品有200到300件左右。市场现在基本上我们都是以线下为主,线上也开始打造平台。线下基本上都是老顾客过来包窑,整窑整窑的包,就是零售为主。总体上来说还是可以的。
当下,西泽柴烧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制作工艺,还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这门古老的土陶烧制技艺,正以其独特的魅力焕发新的生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撑。
?文图:杨金香 丁剑肖 丁秋力
编辑:李艳琼
责编:符开红
监制:耿成榕
总监制:周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