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市文兴乡:高标准农田建设绘就民生“丰”景
发布人员:杨燕
发布时间:2025-08-29 10:17:09
来源:宣威市融媒体中心
浏览次数:34825

以前连通文兴乡集镇到火木大桥的一条运送农产品的主道路,道路最窄处仅30公分,最宽处仅1米左右,一直是近年来制约着文兴乡农业生产发展的“老大难”,也是困住村民出行脚步的“拦路虎”。农机“进不去”,成熟的农产品“运不出”,种地全靠人拉肩扛,不仅让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更拖慢了农产品走向市场的节奏。为破解难题,文兴乡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为民办实事”深度融合,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为出发点,以整治农业生产短板为突破口,让田成方、路相通、粮增产、民增收的美好图景在乡野间徐徐铺展。

聚焦“痛点”:把实事办在群众急需处。“以前雨天走田埂,一脚泥一脚水,农机进不来,收的玉米、稻谷得靠人背到公路边,成本高不说,遇上连阴雨还容易烂在地里。”火木村村民杨大爷的话,道出了文兴乡火木、米科等6个村的共同困境。过去,这6个村的田间道路多为土路,坑洼不平、晴通雨阻是常态——农机“进不去”,农产品“运不出”,村民种地靠“人拉肩扛”,不仅拖慢了耕种节奏,更让不少群众对“靠地增收”犯了难。

群众的呼声就是行动的信号。文兴乡以宣威集中整治“民生领域突出问题”为契机,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列为“为民办实事”头号清单:班子成员带队逐村走访,用1个半月时间摸清6个村的道路短板、耕地条件等“家底”,并将“修通田间路、打通生产链”作为整治重点;主动对接上级部门,争取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联合农业、交通等部门制定施工方案,把“群众满意”贯穿规划、建设全过程。

靶向“整治”:让农田路成“增收路”。“路修到地头后,农机、三轮车直接开进来,2亩地半天就耕完,运输成本也比以前省了一半!”看着满载土豆的三轮车驶离田间,文兴村村民王大姐笑得合不拢嘴。为破解道路制约,文兴乡以“高标准、惠长远”为目标推进集中整治:针对农机通行难,将田间路宽统一规划为7米,采用水泥硬化处理,确保农机、运输车顺畅通行;同步在道路侧修建排水沟,解决雨天积水问题;联动整治田间“散乱地块”,结合道路走向整合碎片化耕地,为机械化耕种打下基础。

 如今,全长4.3公里的高标准农田路已全线贯通,像一条“纽带”串联起6个村的田间地头:农机作业从“进不去”变“直抵地头”,耕种效率提升翻倍;农产品从“靠人背”变“车直达”,运输成本降低40%;村民日常出行告别“泥水路”,村庄间往来时间缩短一半。更可喜的是,道路通了、地块整了,村里引进了300亩水稻种植项目,其中连片种植60亩,农作物平均亩产也有了提升,直接惠及5600户、28000名群众。

 民生“丰景”:从“田埂路”到“幸福路”。“以前觉得种地累、挣钱少,现在路修好了,我承包了150亩地种辣椒,今年预计能挣30多万!”文兴村村民赵大哥的账本,是文兴乡“农田变宝地、群众增收入”的缩影。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解了“出行难、耕种难”的燃眉之急,更激活了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群众口袋也实实在在鼓了起来。

如今走进文兴乡的田间,平坦的道路绕田而过,农机在农田里作业,村民在田埂上忙着采摘——这既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景图”,也是“为民办实事”的“成效单”。下一步,文兴乡将继续以人民群众利益为落脚点,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更多“田埂路”变成“增收路”,让“藏粮于地”的底气更足,让群众的“幸福账单”越写越厚。

 

文图:赵雪梅、张玲娟

主办:宣威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宣威市振兴中路393号 运维电话:0871-6574025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2542004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53120210073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IE9以上浏览器访问达到最佳效果 本站已支持IPv6/IPv4访问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云南天光浩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