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展示曲靖文旅融合发展、特色旅居产品打造、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以及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创新成果与独特魅力,进一步提升“珠江源头·旅居曲靖”品牌影响力,8月8日,“19.7℃的夏天·曲靖清凉好生活”主题媒体采访活动首站走进宣威市,中央及省级主流媒体、重点网络媒体/平台记者和曲靖市文旅推荐官等一行50余人深入来宾街道虎头社区与羊场镇羊煤社区,实地探访红色文旅赋能乡村振兴、老矿区借“凉”转型的生动实践。
虎头社区:红色基因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上午11时许,采访团抵达宣威市来宾街道虎头社区。走进“虎头山·云间红”长征文化公园,荷花塘边游人赏景,红军村里宣威火腿文化传习馆热闹非凡,战斗遗址前讲解员正讲述1936年虎头山战斗的峥嵘岁月。这个曾因地处偏远、产业薄弱而发展滞后的村落,如今凭借红色资源活化利用,成为滇东北红色旅居新地标。
“红色资源是最大的财富,关键要让它‘活’起来。”社区负责人介绍,当地深挖1936年虎头山战斗遗址、战地指挥部旧址等革命遗迹,整合2500万元资金打造总面积34万平方米的长征文化公园,构建起康养旅居、红色研学、党建团建、非遗体验、特色餐饮等多元业态。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开园至今,公园已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
“红色打底,生态添彩”是虎头社区的发展秘诀。社区流转土地种植100亩荷花、500余亩金葵花,形成四季皆景的生态画卷,配套的垂钓基地、农家乐让游客在接受红色教育的同时尽享田园之乐。“我比较看好生态养殖后加工的宣威火腿,大学毕业后我来到虎头社区,成立红星公社并注册‘舌尖上的火腿’和‘火腿侠’2枚商标,发动村民开展生态养殖,每年定向对当地村民养殖的生猪原腿进行收购,带动村民增收30余万元。今年,通过网络直播销售‘舌尖上的火腿’和‘火腿侠’,1-7月线上销售收入达230余万元。”红星公社负责人陈永乐道出了虎头社区红色资源活化利用带来的发展机遇。
目前,社区改造新增旅居房间54间,可承接111名旅居客,通过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带动45名村民稳定就业,辐射367户群众参与旅游服务,年集体收入预计达80万元。道路硬化亮化、网络全覆盖、民宿升级等工程的落地,让“红色遗址”真正蜕变为“旅居热土”。
羊煤社区:“凉资源”点燃老矿区“热产业”
午后,采访团一行转赴宣威羊场煤矿老工业区。盛夏的社区里,绿树成荫的小区中,操着重庆、四川等地口音的中老年人或散步闲聊,或健身娱乐……这个曾因煤矿转型而沉寂的老矿区,如今凭借16-27℃的夏季平均气温,成为滇东北避暑旅居的“香饽饽”。
“我们这里海拔1900米,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这是天然的‘空调房’。”社区负责人介绍,自2019年起,当地盘活煤矿闲置住房,升级停车场、铺设柏油路面、完善绿地、修缮文体活动室、安装路灯监控等设施,通过线上短视频与线下推介结合,精准吸引中老年避暑群体。如今,已有506户游客在此购房,从“避暑客”变成“新居民”。每到夏季,四川、重庆、河南等27个省份的“候鸟”们便纷纷前来避暑,一住就是3个多月。
为让游客“来得多、留得住”,社区构建“三心”服务体系:设立旅居服务专窗,梳理社区内可盘活住房并建立台账,通过“社区代租+居民自售”模式帮助1000余名外地旅居游客解决住宿;组建“旅居管家”队伍,2025年已提供水电维修等上门服务300余次;常态化开展“避暑文化节”“广场舞大赛”“乡村振兴杯篮球赛”等活动,丰富游客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宜居”成为社区新标签。
转型红利持续释放。老矿工们通过出租或出售闲置房产,户均年增收2-10万元;社区居民们也纷纷参与到旅居产业发展中来,有的开起了百货超市、农家乐,有的摆起了小摊,避暑旅居产业已顺利带动100余名社区群众摆摊增收,其中60岁以上商户占比达40%;社区通过提供闲置房屋出租、垃圾清运等服务,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万余元。昔日沉寂的矿区,如今人气兴旺、产业渐兴,“凉资源”真正成为驱动发展的“热引擎”。
此次媒体采访活动通过中央及省级主流媒体、重点网络平台的多维传播,立体呈现了宣威在红色文旅融合、工业遗产活化、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从虎头社区红色资源唤醒乡村活力,到羊煤社区“凉资源”催热避暑经济,宣威正以“红色+生态”“工业+旅居”的多元路径,让“19.7℃的夏天”不仅是气候标签,更成为富民强市的发展密码。
文图:朱兴永
编辑:李艳琼
责编:符开红
监制:耿成榕
总监制:周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