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八月,热水镇姑迤坡上的山风就裹挟着烟叶的清香掠过田野,一座座烤房里升腾的热气,正将一片片碧绿的烟叶“镀”上金黄。时下,宣威市24.97万亩烟叶全面进入采摘烘烤黄金期,从田间采摘到入炉烘烤,处处是忙碌的身影,处处透着增收的希望。
在热水村四组的烤烟连片地里,烟叶随风摇曳。而联排的烤房边,编烟的夹子排得整整齐齐,20余名烟农正编烟、入炉……动作精准流畅,宛如一条默契的流水线。村干部陶荣军穿梭其间,一会儿指导大家掌握编烟密度,一会儿叮嘱上杆时要轻拿轻放。
“当村干部,就是要带头发展产业,只有我干好了,群众才有信心跟着干。” 陶荣军擦了擦额头的汗,他身后的200余亩烤田,是村里的“示范样板”。从整地到移栽,再到如今的烘烤,他全程参与,不仅自己摸索出了实用技术,更是带动了周边村民务工增收。
人群中,56岁的周米花动作麻利地编着烟叶,皱纹里都是笑意:“1992年我就开始种烤烟,都30多年了,如今干不动自家的了,就来帮忙,一天也能挣个百十来块,可以了!这大半辈子,可能就指望着它了。”从自家种烟增收,到如今务工挣钱,烤烟早已成了老人生活里的“老伙计”,更是稳稳的收入来源。
得德村的烟田里,忙碌依旧上演。清晨的露水还挂在叶尖,10余名烟农就穿梭在齐肩高的烟株间,麻利地采摘着成熟的烟叶。“这片上千亩的烟田,是宣威市的烤烟样板田,还开过现场会。如今,每一株都承载着提质增收的期待。”技术主任刘天飞说道。
目光转向落水镇的五一村的烟田,眼前200余亩的葱郁景象令人难以想象这里曾经抗旱保苗的景象。如今站在这里,一片片碧绿硕大的烟叶铺展在烟田里,在阳光下泛着油光。站长杨俊拨开烟株,查看烟叶的成熟度,脸上满是欣慰。
“助农抗旱保苗,是我们烟草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杨俊说,村里把这片地耕出来,统一种上烤烟,既促进了烤烟产业发展,又为烟农增收。“现在到了烘烤季,他们找的都是周边村民,采烟、编烟、烘烤,一人一天能挣120元,烟农有收入,其它村民也能在家门口挣钱。
一片片金灿灿的烟叶,承载着烟农丰收的希望,也映照着宣威市烤烟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据悉,今年该市种植烤烟24.97万亩,预计产量68.15万担,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下一步,宣威市将持续强化烘烤季的技术指导,周密组织后续烟叶收购,切实保障烟农利益,全力推动烤烟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文图:杨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