霖森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宣威市复兴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为加快易地搬迁万人以上安置点后续产业发展,杜绝规模性返贫,持续增加搬迁群众收入,借助区位优势和沪滇协作东风,重点打造的集产、学、研、旅为一体的现代田园综合体,在乡村振兴与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的时代浪潮中,该园区借助沪滇协作项目的支持,立足复兴佳园万人级易地搬迁安置区就业需求、现代化产业发展趋势和城郊区位优势,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研学+旅游”农文旅融合发展,将产业发展与就业增收紧密结合,实现从生产到服务的全产业链就业覆盖,逐步打造成为宣威市“东西部协作产业标杆、易地扶贫搬迁示范样板和城郊经济融合发展高地”,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农文旅+产业”加速推进现代化,示范带动布新篇。在沪滇协作支持之下,霖森农业现代产业园建成果蔬基地2000亩,其中苹果种植750亩,蔬菜种植1600亩,草莓种植50亩,促进产业集群、推动绿色发展,在此基础上配以了苹果防雹大棚、蔬菜种植大棚和农业智慧灌溉系统,有效规避农业灾害,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配备冻干车间、冷库、分拣车间、产品展销中心,贯通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有效推进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2025年苹果产值预计可达1000万元,产值增加约6倍以上,草莓和蔬菜产值可达2300万元以上,为打造以霖森为主的农业产品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附加值奠定了坚实基础。宣威市霖森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包继彪介绍说:“2021年以来,沪滇协作资金在霖森现代农业产业园共计投入5560万元,解决了园区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同时撬动社会资本和其他资金共同推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现园区3000亩农业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备,正逐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我们将以设施农业为核心,不断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力争建设成为宣威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标杆,为乡村振兴发展起到领头羊作用。”
“农文旅+研学”激活要素“新动能”,推动农业发展提质增效。近年来,产业园依托组培实验室积极开展种苗培育,选育推广了一批自主优良品种,并分块建设了苹果、蔬菜、草莓等智慧农业示范区,推动了优良品种生产扩面提速,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我们建有专门的苗木组培实验室,2024年与湖北大学联合建立了第一个山桐子太空育苗基地,并培育了15万株山桐子苗、10万株苹果苗、10万株草莓苗,同时利用产业园基础,配套劳动教育实践,与宣威市第十中学、复兴二小等学校签订校外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合作协议,实现科技赋能、文化浸润、实践参与,既推动青少年综合素质提升,又助力乡村振兴。”宣威市霖森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崔涛说。2025年,组培实验室产值预估约100万元,有效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和技术边界。随着基地配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霖森现代农业产业园还能同时容纳2000人进行劳动教育实践,通过产业园多功能融合,助力劳动教育取得实效。
“农文旅+旅游”开启文旅“新引擎”,深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发展过程中,霖森农业按照云南旅居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建设规划,利用城郊接合部区位优势和山、水、林、田等自然资源优势,着力打造集农文旅为一体的高品质城郊旅游目的地,结合园区在建民宿和下关冲景村融合发展布局,依托霖森产业园至稻田冲、下关冲、费家冲“三冲一园”一条线“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农文旅+”模式,大力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深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强化利益联结,奏响乡村振兴“富民乐章”。园区践行“易扶+园区+就业+品牌”模式,以高效设施农业为核心,从果蔬种植、加工到农旅服务,每个环节均针对复兴佳园万人以上安置区开发大量就业岗位。田间锄草、苹果剪枝、智能大棚种植需专人进行日常管护、精准灌溉操作;分拣车间、冻干车间等加工环节设置分拣员、包装工等岗位;农旅板块开发导游、民宿服务、餐饮后勤等岗位,实现从田间到餐桌、从生产到服务的全产业链就业覆盖。同时,通过科技创新与技术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让不同年龄、技能水平的搬迁群众都能找到适配岗位,将农业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和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产业发展推动联农带农“带得久、带得稳、带得实”,以强大的就业吸纳能力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典范。“2021年建园以来,复兴街道秉承带动安置区群众持续增收理念,借东西部协作东风,重点打造搬迁安置区产业基地、东西部协作产业示范区。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务工、订单收购、代管代销、入股分红等联农带农方式,年累计带动安置区及周边群众稳定就业 300余人,零散用工 4万余个,实现就业增收 1000 万元以上,土地流转增收 173万元,集体经济增收408万元。为搬迁安置区群众稳得住能融入、逐步能致富奠定了保障基础,为复兴街道乡村产业发展、农业转型升级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复兴街道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徐兴甫介绍说。
沪滇一家,山海情深。复兴霖森现代农业产业园在两地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由过去的“石头坡”变成现在的“产业园”,变成强企富民的聚宝盆,未来,复兴霖森现代农业产业园将紧握沪滇帮扶的“接力棒”,深化产业融合,继续推动智慧农业技术升级、农产品加工链条延伸、农文旅项目开发,持续推进产业升级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形成辐射周边的就业“生态圈”,持续释放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强磁场”效应,奏响乡村振兴沪滇协作新“乐章”。
文图:杜星 丁剑肖 董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