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宣威市务德镇党委坚持“一切工作党建引领,一切困难党建破题”,厚植“牛栏胜境、绿美务德”发展沃土,把“强村富民”三年行动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兴业、强村、富民”等方面精准发力,着力推动农村“强起来”、农民“富起来”。
牛栏江阳光玫瑰葡萄基地
突出资金撬动,扬优补短,富了产业。做大“传统产业”。流转黑泥田土地400亩,发展玉米等制种产业,年产值达60万元,带动村集体收入增收3万元;投资50万元,打造一个养殖小区,建设2000平方米畜圈,年出栏生猪1500头,带动村集体增收3.6万元。做强“加工产业”。投资650万元建设“双椒”加工车间,占地18.94亩,有厂房2000平方米,辣椒生产线1条,库容2080立方米冷库1座,主要加工辣椒、花椒、玉米、板栗等农作物,带动村集体增收10万元。投资385万元建设唯美纺织品加工扶贫车间,占地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主要是服装、被套、窗帘等纺织品的加工销售,带动村集体增收5万元。投资100万元,建设屠宰场,厂区面积4200平方米,年加工量达120吨,带动村集体增收8万元。做优“新型产业”。投资1050万元,打造沪滇产业园,养殖基地预计用地30亩,建设一个1500平方米的玻璃大棚,用于展销,一个2000平方米的联动膜大棚用于发展鱼菜共生,1500平方米的垂钓池,建设一个加工厂用于生产鱼子酱,可拓加工鹅肝、野生菌等,项目建成后可带动村集体增收30万元,所获村集体经济又来投资固定资产以及公益事业,由村集体运营管理,从而推动集镇建设,打造乡贤汇小广场。
黑泥田沪滇协作产业园建设现场照片
突出人气集聚,务实尚德,富了脑袋。丰富文化活动。投资50万元改造街心花园,为广场舞、花灯表演提供舞台,“走老丑”等非遗文化表演方式不断丰富。挖掘消费潜力。投资1150万元建设夜市一期、二期,打造夜市铺面14个,夜间消费能力不断提升。盘活商铺35个,小吃、生鲜产品等消费方式不断丰富。发扬民主合力。改造后的花园变成了宣传政策、培训技能、院坝协商、村民说事的场所,村民意愿、思想得到充分表达和提升。激发宣传活力。扎实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创建平安乡镇;积极兑付一次性外出务工交通补助等补贴,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确保低收入群体就近就地就便务工;聚焦民生“微实事”,开展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四万三进”行动,群众满意度再提升。德润社区已创建成为曲靖市级文明村。
野生菌交易市场建设现场照片
突出组织引领,联农带农,富了口袋。“走出去”外出务工促增收。探索建立1个乡镇劳务工作站、18个村级劳务公司组成的“1+18”劳务市场布局,聚焦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脱贫劳动力等群体,引导17139人外出务工就业,其中脱贫人口2216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741个,确保低收入群体就近务工。“家门口”兴业就业稳增收。唯美加工车间带动,直接提供35个就业岗位,每人增加收入2500元/月,间接提供60余个就业岗位,农户收入不断增加。投资490万元建设野生菌交易市场,一楼建设野生菌交易市场,激发野生菌市场活力助农增收,二楼建设婚庆公司,可提供30个工作岗位,每人增加收入3000元/月。“双椒”加工车间辐射带动,间接带动农户种植辣椒3万亩,花椒5000亩,促进作物多样性的同时增加农户经济来源。直接提供20个就业岗位,每人增加收入1800元/月,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持续良好发展。“建项目”助农增收。新建野生菌交易市场项目,可打造集板栗、核桃、辣椒、花椒等农副产品展示、收购、分拣、加工、包装、储藏、转运为一体的多功能加工车间,延长农副产品产业链,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新建沪滇产业园带动,以鱼菜共生为示范,带动农户养殖鲟鱼,上海亿克拉公司负责统一收购加工,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新突破,农户增收方式不断丰富。
务德村广场建设项目现场
通讯员:李魁、徐万章、浦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