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农历的二、六,是杨柳镇可渡村“赶乡街”的日子,一大早,商户们带着自己的货品来到了集市售卖,四面八方的人们前来赶集,带来浓浓烟火气息,集市也随之热闹起来,激发出了乡村新活力。
随着人们对原生态食品和乡村风貌的喜爱,“乡街”集市成了人们聚在一起贩卖商品和收获生活的地方。在这一天,无论阴晴风雨,也不管距离远近,大家都会如约而至;乡街上能买到物美价廉的货物,遇到平日里难遇到的人,感受着讨价还价的快乐。在杨柳镇可渡村的赶集日,走进乡街,不绝于耳的叫卖声、新鲜制作的豆浆面条、各种特色时令瓜果蔬菜和生活用品一应俱全,纵横交错的集市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竞相售卖的货品新鲜、实惠也特别。
赶集群众马红说:“每次杨柳赶街我们都会来买些土特产,这边的土特产比较丰富,每次来都要买七八样,街子还是比较好逛,每次都是收获满满的回去,像杨柳这种豆浆面条我们在其他地方都是买不到的,娃娃非常喜欢吃,每次赶街都是要来买的。”
乡街对一些人来说是一种生活,对另外一些人来说是贩卖手艺的场所。定期“赶乡街”让老百姓享受到了便利,也带动当地群众发展自己的产业。他们可以把自家种植的水果蔬菜、特色农产品、养殖的鸡鸭等家禽拿到集市上售卖,到处弥漫着乡愁韵味的烟火气。
杨柳黄粑非遗传承人徐柳娥介绍:“这个黄粑是我们杨柳的非遗食品,这种是苞谷、大豆纯天然做成的,很受人欢迎,每次到杨柳的乡街我都提前两天就做,如果平时还做不出来卖,喜欢吃的人还是多,味道各方面吃起来相当纯,别处都没有。 ”
农村乡街不只是一个集市,它作为一种传统的商业模式,是消费的场所、是丰产增收的渠道、更是日常生活和文明品质的载体,在当下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集市营业时长的灵活性,加上自成一套的售卖规则和约定俗成的摆摊秩序,不断地吸引着摆摊的商户,激发了消费和就业新活力。
可渡村委会副主任王雪春介绍:“我们可渡村委的乡街是逢农历的二和六赶,比如初二、初六,十二、十六,二十二、二十六这几天 ,一个月赶六天。乡街上有100多个摊位,分为粮食食品区、蔬菜区、服装百货区等。这里的特产比较多,相邻乡镇、城里和贵州的都会来这里赶街,对我们的集镇经济还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记者:田琳 黄鹏 通讯员:赵丹 王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