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宣威市深入落实曲靖市奋进新征程推动新跨越三年行动和推进实施“310”工程的安排部署,高质量推进“310”民生实事,始终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构建医疗服务新格局,深入推进“健康宣威”建设。一是提升医疗信息化数据共享。启动全市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完成3家市级医院和11个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远程会诊、双向转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医学教育系统调试。目前已实现基层公共卫生机构间诊疗数据、公卫数据的互联互通、双向流转,同时实现了与省电子票据平台对接。下一步将全面建成全民健康平台,实现“乡镇检查,县级专家阅片、诊断、出报告”的远程诊疗模式。二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开展“千名医务人员下基层”活动,采用巡回医疗和派驻服务方式提升基层服务水平。全市累计开展义诊40余场次,参与医务人员1000余人次,服务人群786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6177份。通过对口帮扶,加强与上海宝山区、云南省、曲靖市级医院的交流合作,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展门诊诊疗2500余人次、住院诊疗1000余人次、手术带教150余场次,业务培训覆盖1000余人次。建立双向转诊平台,市级3家医院选派25名业务骨干组团帮扶8家区域中心乡镇卫生院,开展手术带教200余台次,开展新技术70余项,完善规章制度20余项。三是深化专业学科建设。推进与昆明医科大学、大理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等省内医学院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围绕心脑血管、肿瘤等重点科室,推动与昆医附一院、附二院、附三院,昆华医院彭云珠、肖践明等10余位著名专家建立工作站。对全市学科建设进行全面布局,市中医医院急诊内科、肿瘤科成功申报成为曲靖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市中医医院急诊科、内分泌科由省卫健委推荐申报建设国家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市二院眼科已接受曲靖市级薄弱专科验收。稳步推进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中西医协同协作基地及省级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建设。加快推动宣威市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自主招聘高层次高学历紧缺型医疗研究生19人,委托公开招聘143名(研究生10名),安置46名农村定向生。四是强化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全市现有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54个,建成星级托育照护机构2家,完成5家托育机构登记备案,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托位总数达3400个。市第一人民医院已完成老年病科设置并正常运行,市第二人民医院预计2023年10月开展老年病诊疗服务,丰华街道钟山社区创建为全国老年友好社区。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创建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全覆盖,3家民营医疗机构创建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全市7家敬老院与卫生院签订医养结合协议。云峰医院养老公寓已创建为省级医养结合优质服务单位。
着力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效,促进更高质量就业。一是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充分发挥宣威市人力资源产业园优势,积极整合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中介机构、劳务经纪人、劳务输出工作站等力量,多渠道收集优质岗位信息并及时发布,今年以来,已发布招聘信息16期,服务用人单位1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10万余个,举办现场招聘会32场提供就业岗位8万余个。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6.9万人。通过“点对点、一站式”集中组织输出劳动力24.11万人。不折不扣落实稳岗惠企政策。落实国家、省市一系列稳岗惠企政策,扎实开展“稳企业保就业”活动,优化“免申即享”“直补快办”等服务模式,推动就业政策落实落地,确保全市就业大局持续稳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693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93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789人。三是用心用情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加强脱贫人口就业帮扶,确保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只增不减。强化困难人员就业援助,举办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推进零工市场建设,统筹做好残疾人、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工作。确保有劳动力、有就业意愿的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截止目前,全市521名就业困难人员在城镇公益性岗位上岗,5556名脱贫劳动力在乡村公益性岗位就业,620名监测对象在乡村公益性岗位就业。四是精耕细作抓好技能培训。推动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满足个性化培训需求,提供精准化、针对性、订单式培训服务。指导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结合市场变化和企业需要,及时开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培训。深入实施重点群体专项职业培训计划,强化培训全链条监管,面向本地用工、乡村振兴等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劳务品牌建设,培育、创建、发展一批具有宣威特色、口碑、规模的“云腿秘匠”“蔬菜包装工”劳务品牌。今年以来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8.05万人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开班8期完成培训510人次。五是拓展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大力推动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协同推进青年、妇女等各类群体创业。构建“接地气”服务体系,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返乡农民工等文化水平较低、职业技能单一而有创业意愿的群体,组织开展养老、家政、餐饮等再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为其进行“船小好调头”的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用好用活创业担保贷款,截止目前,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26笔14698万元,带动就业1899人。
着力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守住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压实食品安全责任。加大食品安全工作及创建宣传,发动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张贴创建宣传画2000余份,刊播食品安全公益广告1万余条次、循环滚动播放食品安全宣传标语10万余条次,大力营造“人人关注、人人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围绕解决“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核心问题,研究制定《宣威市推动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实施方案》,明确包保主体、包保责任人、包保职责,建立健全分层分级、精准防控、末端发力、终端见效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目前,全市90名县处级领导干部、650名乡科级领导干部、883名村级干部,与125家B级主体、2408家C级主体和6557家D级主体建立包保联系,285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配备了食品安全总监,8042户食品经营户配备了食品安全员,各级包保干部按要求开展一季度一次的督导检查。二是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组织6批40名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参加2023年全省食品安全检查员培训并取得合格证;充分发挥食品安全信息员和流动厨师作用,围绕《宣威市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规范(试行)》中申报备案、食品原料采购、加工工具消毒、加工场所布局、过程控制、食物储藏等为重点内容,完成了对375名村级信息员和305名流动厨师的全覆盖培训。聚焦群众关切,持续深入开展“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食品安全专项行动、“铁拳”行动、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农村食品安全及宣威火腿生产经营秩序专项整治等行动,严厉打击食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累计查处各类食品违法案件51件,收缴罚没款48.01万元,破获1起跨省食品安全案件,打掉犯罪团伙一个,抓获犯罪嫌疑人5人。三是持续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对辖区内所有学校和供餐单位开展校园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全覆盖检查,督促各学校严格落实《学校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按规定落实学生用餐陪餐、信息公开、食品安全自查等制度,加强学生食堂“明厨亮灶”建设和“六T”实务管理,完成中、高考期间校园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今年以来,开展校园食品安全专项监督抽检140批次,监督检查各类学校食堂728个,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121个,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严防严控校园食品安全事故。四是加强农村群体性聚餐管理。严格执行《宣威市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规范(试行)》,从严备案管理,严格落实分级指导,督促农村集体聚餐举办者和承办者认真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开展为期3个月食物中毒防控“百日行动”,全力抓好以野生菌为主的食物中毒防控工作。通过融媒体中心、微信、抖音、乡村大喇叭等载体,广泛宣传食品安全,发布食品安全预警公告4期,印制并发放食品安全宣传资料20万份,加大对误食醇基燃料、有毒野生菌、草乌(附子)等毒性中药材中毒、农村集体聚餐食物中毒防控宣传,推动食品安全宣传工作不留盲区,持续提升市民食品安全知晓率和满意度。聚焦米面粮油等群众关心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紧盯农产品和食品抽检量达到4批次/千人以上、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的目标,加大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力度,推进与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广西公司就火腿及肉制品质量检验检测实验室建设合作项目签约。累计开展农产品定量抽检806批次,合格率达98.9%;完成国、省、市、县级食品安全监督抽检2507批次,其中,不合格34批次,合格率达98.6%,不合格产品已全部按要求进行核查处置。
通讯员:董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