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市海岱镇:翠绿稻田展画卷 水稻产业多元发展
近年来,宣威市海岱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大力发展水稻产业。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实现了规模化种植,一片片整齐划一的稻田成为了乡村大地上的亮丽风景。不仅如此,这里的水稻产业正以多元融合的发展态势,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盛夏七月,海岱镇高标准农田里,绿油油的稻田一望无际,稻浪滚滚,满眼尽是“喜看稻菽千重浪”的醉人景象。据了解,海岱镇2024年共种植水稻4500亩,在往年的基础上,今年根据市场情况因地制宜从省农科院引进品质和口感较好的云粳37、38、39、40,以及滇禾优615,平均亩产量700公斤左右。
在水稻产业发展过程中,海岱镇注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培育、引进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他们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还通过土地流转、雇佣农民务工等方式,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今年,磨戛村就统一流转了150亩土地发展高端软香米种植。当前正值水稻中耕管理的关键时期,农户们正忙着开展稻田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田间一派繁忙景象。
宣威市溪畔小寨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余俊说:“常年用工都有十多个人在管理,采收季节和种植季节用人就相当多。我们不但带动用工,以后还要带动他们种植,我们海岱比较适合种植水稻。我们这里是采用有机种植,没有施农药,接下来要做一个富硒的技术,做不但有机、原生态,还有一定的矿物质含量,吃了对身体也比较好的稻米。它的产量大概就在500公斤左右,我们还要通过自己的一些品牌包装,做成我们海岱的香米,售价是比较高的。”
稻米加工业的发展为水稻产业增值注入了强大动力。这些软香米下一步通过当地的加工厂进行精细加工,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了水稻的附加值。
稻田养鱼则是当地水稻产业的一大特色创新。在稻田中放养适量的鱼苗,这种生态共生模式不仅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稻米的品质和安全性。
宣威市敏梅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和汝 :普通种植水稻的纯收入,除去成本以外,一亩可能1000多,我这边能达到6000多,稻子产量能达到600多公斤,鱼能达到100多公斤。而且种出来的米和养出来的鱼的品质是相当好的。
通过传统种植的传承创新、稻米加工的产业升级以及稻田养鱼的生态模式探索,海岱镇的水稻产业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下一步,当地将继续深挖水稻产业的潜力,不断延伸产业链,推动水稻产业朝着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
记者 张黎立 卢婷 邵杨(实习)通讯员 包广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