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市坚持把“让党放心、让老干部满意”作为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离退休干部工作新方法新思路,全面推动新时代离退休干部工作高质量发展。
紧扣铸魂强基,全面凝聚“银领之力”。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思想根基。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离退休干部工作的首要任务,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及时传达学习中央、省市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结合离退休干部特点,线下通过理论研讨、辅导报告、座谈交流等形式推进集中学习,线上利用“离退休干部工作”“金色云岭”等平台促进网上学习,通过结对帮扶为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老同志上门送学、微信助学、电话促学,确保学习教育全覆盖、无遗漏。突出组织建设,夯实战斗堡垒。按照“利于活动、便于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地缘、趣缘、业缘、学缘”四型党组织建设,在全市离退休干部较多的单位组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在新南社区、田煤社区、来宾煤矿等国企退休党员集中居住地组建退休干部党支部,夯实党在基层的组织基础。压实党建责任,提升工作质量。将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纳入全市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与其他党建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选派业务能力强、品德素质高的在职党员担任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联络员,协助书记开展日常工作。持续深化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大力推动新南社区新工地第二党支部、宣威市人民检察院第四党支部示范建设,带动全市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水平整体提升。
紧贴关心关怀,全面打造“银发之家”。效能提升温暖老干部。将优化服务“一老一小”和发展银发经济作为宣威市“310”工程办好10件民生实事的重要内容,着力打造“一老一小”服务示范点12个,新建改建养老服务设施5个,新增养老床位140张,推动医疗机构老年病科建设,健全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居家、社区和机构更好发挥各自优势、功能互补,织牢织密养老服务网络,持续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落实保障关心老干部。始终把老同志需求作为离退休干部工作的风向标,做到各项经费优先保障、重要活动优先安排、重大问题优先解决。把离休干部两费、特困补助、体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及时发放离休干部健康奖,按政策规定及时调整离退休干部工资,确保老同志待遇落实到位。精准服务情系老干部。根据离退休干部健康状况、特殊困难等基本信息和需求,梳理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台账,建立老干部局、原单位、居住社区、所在党组织多重联系服务网,通过电话、微信、上门等方式经常关心问候,及时了解离退休干部诉求心声,有特殊困难的按政策规定给予帮助解决,让离退休干部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关怀。
紧盯独特优势,全面发挥“银龄之智”。围绕中心增添正能量。紧扣发展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老干部在服务大局大势中彰显使命价值和责任担当。定期召开情况通报会,对重点工作和《政府工作报告》等征求离退休干部意见建议,结合在建重点项目开展“话传统、谈复兴、聚力量”专题调研,倾听收集意见建议,让离退休干部一同畅谈展望、点赞加油、建言献策,引导离退休干部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薪火接力传递正能量。深化关工委组织建设,以“四个全覆盖”活动为抓手,在全市所有乡镇街道,有关市直单位、属地学校、村社区建立健全关工委组织,全市共建立关工委组织935个,“五老”工作队伍人数达1700余人。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组织“五老”进校园、进课堂、进村组开展宣讲220场次,教育青少年9万余人次。身体力行释放正能量。健全银发人才信息库,找准找实离退休干部兴趣特长和服务发展的结合点,多层次开展“珠源银发助力+”活动,建立“银发助力+”工作站7个,离退休干部、老党员深入乡村振兴一线,为乡村产业发展、美丽村庄建设建言献策,银发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社区矛盾纠纷治理,2023年4名个人和2个团队分别获得省市表彰。
紧抓活动组织,全面彰显“银辉之彩”。组织生活规范化,不断提升参与度。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谈心谈话等党内生活制度,采取重温入党誓词、发放政治生日贺卡、赠送书籍等形式,为离退休党员过“政治生日”,为符合条件的老党员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不断增强离退休干部归属感、荣誉感。通过观摩重点项目建设、红色教育基地等形式,不断创新和丰富活动内容,有效提升离退休干部党组织生活参与度。文娱活动常态化,不断提升满意度。聚焦新时代离退休干部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根据离退休干部兴趣爱好和身体状况组织开展各类文娱活动,每年结合时事开展征文、书画、摄影、舞蹈等主题比赛、汇演,展现银龄风采。成立气排球、柔力球等协会19个,以离退休干部为主要成员的“舞蹈队”“书画社”等30余个,增加离退休干部社会活动,涵养阳光心态。志愿服务长效化,不断提升贡献度。依托老党员工作室、涉老协会团体、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等载体,组建银发志愿服务队,按照“一地一特色、一队一品牌”工作思路,结合单位、社区工作需求,组织离退休干部在普法宣传、矛盾纠纷调解、服务乡村振兴和关心下一代等方面发挥作用,打造银发志愿服务“特色品牌”。
通讯员:赵雪梅 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