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古村的蜕变密码 ——“菜叶”变“菜业” “空心”到“振兴”
发布人员:耿媛香
发布时间:2024-02-27 15:41:28
来源:宣威市融媒体中心
浏览次数:278242

春节过后,沉睡的大地开始焕发生机,格香河畔的宣威市宝山镇被古村,也到了一年中最热闹、最充满生机的时节。

村民们趁着晴好的天气,把腌制好的酸菜晾晒起来,家家户户的场院里,阳台上,挂满了一排排、一杆杆黄生生的酸菜,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独特的香味。

被古村,是云南省“一村一品”示范村,干酸菜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支柱产业。据了解,云南省各农贸市场销售的干酸菜近一半出自这里。不仅如此,这里还被曲靖市评为“精品示范村”,人居环境“三星”村,宣威市级“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可翻开被古村的发展史,6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山高坡陡谷深、人多地少难耕、一无所出的“空心村”,出了名的贫困村。带着些许惊叹和疑惑,记者走进被古村探寻它背后的蜕变密码。


漂亮宜居的被古村


忆往昔 这里一穷二白

被古村位于云贵两省交界,村后是巍巍的萨姑大梁子,村前是山坡,坡底便是格香河。全村依山而建,是一个彝汉杂居的少数民族村委会。这里距离宝山镇集镇虽然只有12公里,但因地势陡峭、居住分散,2017年以前村里只有一条崎岖的土路进出。

“低矮凌乱的木板房,爬满房檐的接雨槽,学校操场上晃荡的木制篮球架、放学回来满身黄泥的孩子........”“养个猪,总担心卖不掉,每斤低于市场价一块多,商家都不愿意进村收购。”被古村党总支书记滕仕江一件件述说着被古村往昔的艰难。想买的拉不进来,想卖的拉不出去。雨天车子进出要人推,盖不了新房,硬化不了地板,电网没改,水不通........有能力的通过读书、务工慢慢走出了大山,剩下的就在这里过着“土坯房、种种包谷洋芋、养养猪鸡、晒晒太阳”的贫乏生活。


虽是深冬大地一片生机


大变化  始于脱贫攻坚

“是党和政府从20公里外的地方,把自来水引到我们村里!”用了一辈子地窖水的老人陈德粉怎么也没有想到,如此新鲜甘甜的山泉水能咕咕流入自家缸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实施,被古村村民的新鲜事、高兴事,一件件接踵而来——

2017年,通往集镇的混泥土主干道建成通车,47条村内硬化道路相继实施。2018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10万元,从安益水库、乐红水库把自来水引入各家各户。公路、水路的修通,犹如打通了任督二脉,发展的活力充溢了这片焦渴的土地。新建学校、卫生室、村级公共活动场所、农家书屋、村小组活动室,实施电网改造、危房改造、拆旧建新、亮化工程、村村通。2022年,投入400多万元,将宝山河里的水引流到田间地块......沉寂多年的被古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六年的时间,比过以往百千年。

深冬时节,大地仍充满生机


村民给青菜进行采摘前最后的除草工作


刨穷根  以地生财求生机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强农业农村农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可发展什么产业,能让老百姓共同致富,最终实现乡村振兴,滕书记看着眼前仅有的几千亩耕地,冥思苦想,夜不能寐。

辣椒、花椒、生姜、花生轮番上阵,柑橘、琵琶、中药材相继试种.......虽有一定收益,但成效都不大!

“发展干酸菜,让菜叶变菜业!”多番调研论证中,这一思路引发了共鸣。一直以来,被古村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资源和优势,但有一点,大青菜长得特别好。而且经过多年杂交的本地品种“牛皮菜”,依托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大的可以长到60多公分高,一颗菜就有六七公斤,而且茎少,叶片肥厚,甜份多,用当地传统方法做出来的干酸菜,口感极好。制作工艺在当地又是家家户户都会的保留项目,忙时刚好是秋冬农闲时节,零投入、周期短、劳力投入少、产出效益高、受益普遍,发展干酸菜产业成了镇村干部的共识。

“可拿到集镇上卖,有时早上还卖五六块一斤,到了傍晚,就只能两三块一斤,大面积种植后,要是没有稳定的销路,怕送人都没人要哦!”一直做干酸菜生意的村民陈德瑞首先提出了质疑。除路不通、水不通的硬件制约外,农户个体经营缺乏组织协作和统一销售平台,产品加工率低、收益少,价格波动大、收入不稳定等,是被古村干酸菜产业一直没有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为打消群众顾虑,提升种植积极性,被古村因地制宜专门成立了“公”“私”两个专业合作社,提升干酸菜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更好的实现规模化种植、规模化经营、统一销售和市场化运作,促进产业增收增效。

“合作社以每亩300元的价格集中流转土地,群众收了租金,只需要按合作社的标准要求秋冬地闲时种植青菜就可以了,做成干酸菜后,合作社按市场保底价收购,集中加工包装推向市场。”滕仕江介绍说。

2017年,被古村正式以“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开启了干酸菜产业的创业之旅。


兴产业  三方联动同受益

李开虎,欣之荣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原来在四川凉山州办矿,一个成功的矿老板。2017年在镇村两级的动员邀约下,回来建酸菜厂,发展酸菜产业。


▲青菜长势甚好,又是一个丰收年

▲村民在清洗青菜做酸菜


发展农业最大的难题就是营销。为此,李开虎把有文化、头脑灵活,大学毕业在外上班的儿子李欣也动员回来帮忙。三年时间里,李开虎父子、村组干部,辗转宣威、曲靖、昆明、贵阳等地各大农贸市场,搞电商、开展会、注册商标、创立品牌、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到目前,已在云贵川地区形成稳定的销售网络,且供不应求。有了合作社与市场的直接对接,没有了中间商差价和小商贩的价格投机,产业收益得到了有效保证。


▲村民在晾晒酸菜(2024年2月13日摄)


从酸菜厂出来,刚好遇到87岁的张本耀背着一篮子柴火回家,老人身体健朗。他告诉记者,老伴已经84岁了,两个老人一直种青菜做酸菜,今年种了三亩多。他说:“这就是个懒汉庄稼,收了玉米,趁着雨水和肥力,七八个工就种下去了,平时又不用管,等做酸菜的时候,刚好是假期,儿孙们帮忙做几天,合作社还上门收购,一年一万多的养老钱就到手了!”滕书记告诉记者,在被古村和厂房村,70岁以上老人还做干酸菜的有上百户。


▲村民在晾晒酸菜

经过人工挑拣,去痂的被古干酸菜


在合作社的发展带动下,被古村和相邻的厂房村99%的农户都种植青菜、做酸菜,大户有的种植二三十亩,每年有十五六万元的纯收入,种得少的,也有几千上万的收入。到目前,两个村的青菜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年产干酸菜1300吨左右,产值超过2500万元,带动农户亩均增收5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增收15万元。

“新建标准化加工厂房,延伸产业链,努力提升产品附加值、产品知名度及市场占有率,打响被古干酸菜“绿色食品牌”,努力把被古村建设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的产业基地.......”说起干酸菜产业的发展,宝山镇党委书记董祥俊信心满满。


树新风 共建美好家园

“现在的被古村,70%的农户建了新房。”滕仕江指着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介绍道。

乡村发展不仅要搞经济,搞产业,更要塑形铸魂,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才有动力和源泉。发展中,被古村把党建引领融入到全村基层治理中,坚持内外兼修,充分利用“三会两队一约一榜”(乡贤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卫生保洁队、志愿服务队,村规民约、道德红黑榜)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倡导时代新风。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让全村环境卫生保洁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实施“文明家庭户”“最美清洁户”等评比亮牌行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让小牌子树起大责任。在村间路和民房外墙描绘乡风文明宣传标语、宣传画,让村民们见贤思齐,文明向善。利用村广播定时宣传乡村振兴政策、社会科学知识,涵养和谐文明新风尚。

在文明新风的吹拂下,被古村的人居环境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村里环境美,人文美,成功创建为曲靖市级精品示范村,全村六个村民小组,四个创建为曲靖级人居环境“三星”村。

 


记者: 董娅娟  孙俊  王舒楠 马杰

主办:宣威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宣威市振兴中路393号 运维电话:0871-6574025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2542004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53120210073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IE9以上浏览器访问达到最佳效果 本站已支持IPv6/IPv4访问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云南天光浩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