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宣威市宝山镇把产业发展作为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的突破点,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区块农业,在全镇培育发展出草莓、黄豆腐、食用玫瑰、中药材、干酸菜等特色农业产业,形成了“村村有亮点、村村有特色”的产业格局。
深冬时节,宝山镇被古村的3000余亩青菜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大颗大颗绿油油的青菜宛若翠玉,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忙着给青菜地进行采摘前最后的除草工作。
被古村种植青菜历史已久,经验技术都较为成熟。在常年种植过程中,多种菜种相互杂交,当地村民培育出了被古村专属的菜种“牛皮菜”。这种菜种种植出的青菜,菜叶厚、长度长且抗寒性强。当地属温带高原季风气候,昼夜温差较大,光照条件充足,让本就品种优良的青菜甜度更高、味道更好。且相比传统农作物,种植青菜省时省力、便于管理,经济效益稳定。陈德睿是村里的种植大户,2017年村里建合作社将青菜开展规模种植后,他便流转了13亩土地开始种植。
宝山镇被古村村民陈德瑞:我种了13亩,加工以后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往外面销售。13亩青菜能加工到6000斤左右的干酸菜,可以卖40000多一点,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秋收后的土地大多闲置过冬,成为名副其实的“冬闲地”。但被古村的土地却一年四季都能挖出“金豆豆”。
宝山镇被古村村民张本跃:种植青菜成本低,收完玉米就能种,用点肥料就能收了。
这是被古村早研究、早谋划冬耕冬种工作的有效成果。青菜播种在秋收后开展,大力推广蔬菜轮作的生产模式,有效解决冬季土地闲置问题。
自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被古村规划建设了配套的灌排系统,纵横交错的沟渠通往家家户户的农田,实现沟渠引水灌溉,大幅缓解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采收的“活青菜”除了能正常售卖外,还能进一步加工成“干酸菜”,而“被古干酸菜”早已是宣威鼎鼎有名的农特产。今年,在制作干酸菜技术进一步成熟的基础上,被古村新建了两间厂房,并购置切菜机器、运送板车等设施,用于制作、运输、储藏干酸菜。青菜采收后,就可直接在当地完成后续的腌制晾晒、分拣、包装等工作,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
宝山镇被古村党总支书记滕仕江:我们被古村现在种植青菜面积达3000亩以上,全村有百分之90的老百姓都在种植青菜,带动百姓增收,户增收可达到上万元。下一步,我们将扩大被古村的产业种植,实现标准化生产,帮助老百姓增收致富。
好品质的被古干酸菜,也不愁好销路。小包精包装或大包简包装的干酸菜,能销售到昆明、昭通、普洱、上海、杭州等省内外城市。如今,被古村的3000余亩青菜早已供不应求,在宝山镇统筹规划下,共带动厂房、德积等附近村落种植青菜5000余亩,走出了一条独具“宝山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记者:董娅娟 孙俊 王舒楠